查看原文
其他

熟悉又陌生的煤矿

新闻与传媒中心 国家能源之声 2023-02-22


“能源风火轮”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



与共和国共成长

新媒体走进新国企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之“能源风火轮”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共同见证了国家能源集团既“传统”又“崭新”的央企风采。





采访活动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团的步伐,一起走进宁夏煤业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和红柳煤矿,了解国家能源集团在传统能源清洁化的探索之路。



知识点

你知道谁最早使用“煤”这词



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也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距今7200年)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一节专门介绍石碳,并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民众印象

一般民众对煤炭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乌黑发亮、燃烧取暖”的阶段,对井下煤矿生产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许多人受怀旧影视作品的影响,以为现代的煤矿还在“打炮眼开矿,使用煤镐挖煤”,看下面一组图。


数十年前的矿工

使用煤电钻钻孔

当时由于生产条件落后

煤镐曾是必备的工具


敲黑板

现代化煤矿已今非昔比了



殊不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煤炭工业早已跨过了“人工采掘”、“机械开采”阶段,现已步入“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时期,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推动了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而最新环保要求更加规范了企业的开采行为,巨大的变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煤炭企业的理解和认知。



国家能源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公司,拥有核定产能5.6亿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13%,在安全生产、技术开发指标、智慧开采以及绿色环保建设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能源短缺时代,它引领行业发展,积极改变中国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在转型发展时代,它努力探索传统能源清洁化路径,争做超低排放和企业转型的先锋。本次记者团走进的国家能源集团所属两家煤矿发展均带有一定的典型性。


看历史

带你走进一家百年老矿看看



◆ ◆ ◆ ◆

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

一家有着近200年开采史的煤矿

◆ ◆ ◆ ◆



<<<<<<<<<<<<<<<



汝箕沟煤矿是道光九年就开始开采的一家老煤矿,位于宁夏石嘴山市西北方向的贺兰山深处,其生产的太西无烟煤具有三低(低灰、低硫、低磷)、六高(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和高机械强度)的特点,其灰分仅8.54%;含硫仅0.3%;含磷不到1%,发热量则高达每千克7900大卡



上世纪八十年代,太西煤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一直远销西欧、东南亚。当时很多客商想知道这种“煤中之王”的具体产地,而当时国家的煤炭部将其产地列为保密范畴,每次外商提到这个问题时,企业负责销售和接待的人员都说这种煤出自“太原以西”,“太西煤”因此得名。这里生产的罗加煤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确定的全球唯一标准煤样,这种煤在市场上都是论公斤卖的,价格在1300元/公斤左右。



谈及发展历程,这家煤矿经历可谓坎坷,先后经历清朝晚期、军阀混战、民国统治等历史时期。解放前煤矿一直归资本家所有,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各煤窑生产均由“把头”操控,由其承包巷道后再招募煤矿工人,最终组成一个采掘组,一个组不超过10个人,按照出煤多少获取报酬,那时候除了安全生产难以保障外,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时常受到威胁,附近山沟里的土匪经常到矿上抢劫,直到解放后经解放军一年多的剿匪才彻底消除匪患。



新中国成立后,煤矿获得了新生,取消了“把头”制,成立了“公班子”,矿工自此真正成为了煤矿的主人。经过系统工程改造,井下施工环境也大为改善,煤矿开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路走来。其生产的煤品质乌黑晶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是理想的化工原料,可与世界著名的越南鸿基煤媲美,远销亚欧美10多个国家,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2013年11月,宁煤集团将属同一煤层、井田相邻的汝箕沟矿、白芨沟矿和大峰矿进行整合,组建了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



2016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国家能源集团停止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一切采掘活动,并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首次采用直升机空中撒播榆树、蒙古扁桃、冰草、旱柳等耐干旱植物种子,仅2018年新开辟绿化区域就种植旱柳2000余棵。



翻阅着历史的相册,你会发现,汝箕沟煤矿的发展史浓缩了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它迈着坚毅的步伐一路走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着自己的光和热。


看一看

小编亲自体验现代化级矿井


◆ ◆ ◆ ◆

红柳煤矿

一座充满“智慧”的现代化矿井

◆ ◆ ◆ ◆





红柳煤矿是一个标准化的现代矿区,井田地质储量21.86亿吨,设计可采储量11.88亿吨,2011年正式投产运行,相比汝箕沟煤矿190岁的高龄,这座煤矿只有8岁。


采访过程中,小编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井下,尽管提前熟悉了相关资料,但这一趟井下之旅仍然颠覆了小编对现代化煤矿的认知。



记者一行8至10人乘坐专用通勤车,经过40分钟的行驶,沿着大螺旋状的地下巷道行驶近8公里,才来到距离地面400米的采煤工作面。在小编的脑海里,下井要么坐电梯,要么走巷道,如果乘车的话也就是拐个弯就到的那种感觉,结果......


井下采访






在综采工作面,小编看到,长约300米的作业区,178台液压支架像一个个擎天柱一样支撑着上方,体型庞大的割煤机轰轰作响,技术娴熟的工人们熟练地通过遥控手柄操作着机器,割掉的煤炭被滚动的履带带上井口。整个过程机械化采掘,压根看不到煤镐的影子。据矿上的人介绍,他们已经不再提“机械化”这个建设目标了,因为现在都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了。在整个煤矿中,完全没有人力劳动,全部为大型机械化操作,让小编不禁感叹7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的巨大进步与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煤矿实现了从普通机械化、综合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跨越,并开始向智能化迈进。在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技术工艺上,2018年8月红柳煤矿率先攻破自动化跟机三角煤工艺,实现全工作面双向全截深采煤工艺自动化跟机模式,目前采煤机速度最快达14米/分钟。



为了克服国外先进技术“水土不服”问题,红柳煤矿还自主研发了运输顺槽设备联动控制与监视技术。综采工作面实现自动化开采工艺,不仅为煤矿安全生产“少人、无人则安”的理念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探求,同时每班节省人工17人,年节约人工费用276万元。工作面人工工效由原来的250吨/工提升至318吨/工,实现了用工成本的显著降低。



除此之外,这座煤矿还正在组织实施一项系统工程,将通过移动互联网+与云数据中心的业务支撑,建立矿井基于GIS“一张图”生产协同管理系统建设,最终形成集统一地理空间管理、三维一体化联动、大数据综合可视化分析、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智能化集成管控平台,未来智能矿山建设正在成形中。




谈到这里

那个曾经熟悉的煤矿

又变得陌生了起来

百年变迁

我们世界已大不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科技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

早已不是概念

现在可以想象一下

未来智慧矿山的模样了

我们拭目以待


◆ ◆ ◆ ◆


未完待续,后续报道更精彩 

下期预告《超级变变变》


◆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